top of page

自然無為 ZiRanWuWei

Daoism teaches WuWei (無為). While the literal translation means "no action", WuWei should not be misunderstood that you need not do anything in life. In deeper aspects, the word "为"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intention".

因为 (because) = 因 (due to) 为 (intention)

行为 (behaviour) = 行 (action of) 为 (intention)

Similarly in Buddhism, where kamma (commonly known as karma) is defined by the Buddha as "intention".

Kamma can be manifested in the form of thought, speech or action. The results of Kamma, in the Buddhist practice, is understood as kamma-vipaka (intention-ripening).

  • WuWei (無為) also be understood as "effortless action" meaning that your actions should be aligned with the flow of the nature, without forcing your way and going against nature.

  • You are to hone your talents and skills, and use them for the benefit of the world.

  • You do what is needed and required of you.

  • Do what you can that within your own control, and leave what is beyond your control to nature.

  • WuWei does not mean that you are a pacifist. According to Natural Law, committing violence goes against the Dao but you have the right to defend yourself with force when threatened by violence.

自然无为

 

自然无为,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种观点﹐认为宇宙万物的存在及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不受任何意志的支配。

庄子是援用寓言的方式来描述道、真人等等概念,其中很多章节的目的是为了展现得道之人的崇高境界,从其本意来说是一点错都没有。但是,这就为大家展现了一种价值观:无欲无为之人最逍遥。那么在一般读者看来,无欲无为成了达到这种最高价值的手段。那么,对大家而言就会向无欲无为靠拢,去刻意地“无为”。而不为人注意的是,“刻意的无为”和“不要刻意的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状态,而后者才是道家的真正精神。

就如同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这句话只是为了展示个大家一种现象,就是无为会导致无不为。但是,如果很多人带着有色眼镜去解读,当“无不为”成了我们的目标时,那么我们当然应该无为,但这种“应该无为”,则很明显是一种“刻意的无为”。其结果导致很大一批道家思想的拥趸走上了虚无主义的歧途。

无为,是《道德经》中的重要概念。道家所宣扬的“无为”是一种生存的大智慧,而不是终极目标。

《云笈七签》指出:“欲求无为,先当避害。何者?远嫌疑、远小人、远苟得、远行止;慎口食、慎舌利、慎处闹、慎力斗。常思过失,改而从善。又能通天文、通地理、通人事、通鬼神、通时机、通术数。是则与圣齐功,与天同德矣”。

道家的“无为”,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应该努力学习,积极进取,通晓自然和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所以说,“无为”并非无所作为,什么事情都不做;而是应该按“道”行事,处世立命,必须摒弃妄自作为,远祸慎行,追求朴素节俭、清静寡欲的境界。

道家哲学

有为即庄子说的有所待,待就是依赖于条件,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因缘和合而成。无为即庄子说的无所待,不依赖任何条件,无所依、无所附,自本自根,自为主宰,不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永恒真实,圆满逍遥。

因为一切都可以超越。 超越了一切, 才叫无可待!

超越了我,知道人我无二。 超越了生死,庄子才会鼓盆而歌。超越了众生,庄子于是知道了鱼乐,并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他。 超越了物我,列子才可以御风而行!才能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无为而治

老子思想学说精华所在,其本意是顺应自然,遵循民意,天人合一,对当政者而言,要避免极端、奢侈、过度的做法,要以民心为心。这与今天我们所提倡的“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社会”思想不谋而合。

老子观点

在中国哲学史上﹐老子首创天道自然无为的学说﹐认为天道是无目的无意志的﹐万物皆由道产生﹐道生万物是自然而然的﹐他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第五十一章)。《老子》还明确提出“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是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以自己为法的。道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地发展﹐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推动万物而不自恃有功﹐长育万物而不作其主宰。老子把“道”置于天之上﹑之先﹐又认为天道自然无为﹐这种思想﹐对反对以天为主宰的有神论有重要的积极意义。自然,道家的核心概念之一。道家自然分“创造自然的自然”和“被自然所创造的自然”,前者比后者更高,是后者的否定,因为它用“人为”否定了“自然”。但它也是同一个自然的“自否定”,因为“人为”、“创造”也是自然,而且更加是自然,所以它是自然的“本质”、也是真正的自然。道家的“自然”概念中的两个层次,即“无为”层次和“有为”层次。只有“创造自然的自然”才是最自然的,因为只有建立在自由意志之上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才是道家所提倡的道常无为法自然。

庄子观点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天道自然无为思想﹐他认为﹐“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人只能顺应自然﹐不可能改变自然。荀子批判改造了老庄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提出了“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的唯物主义思想﹐克服了老庄无为思想的消极因素。他还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强调人的能动作用﹐发展和丰富了“天道自然”的思想。

王充观点

汉代王充针对董仲舒粗俗的天人感应论﹐坚持天道自然无为的思想﹐批判了天有意志﹑有目的的唯心论。他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犹夫妇合气子自生矣”。“天动不欲以生物﹐而物自生﹐此则自然也﹔施气不欲为物﹐而物自为﹐此则无为也”。“天道无为﹐故春不为生﹐而夏不为长﹐秋不为成﹐冬不为藏。阳气自出﹐物自生长﹔阴气自起﹐物自成藏”(《论衡‧自然篇》)。

王弼、何晏观点

魏晋时期﹐王弼﹑何晏等也讲天道自然无为﹐王弼说:“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老子道德经注‧五章》)。但他们的自然无为思想建立在以无为本的唯心主义基础上﹐把自然无为视为“无”的功用。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