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老子 道德經 LaoZi DaoDeJing

 

The most iconic text representing Daoist teachings is the LaoZi 老子, commonly known as DaoDeJing 道德經, which is the second most translated book in the world.

道=The Way, The Truth

德=Morality, Virtue

經=Teachings

 

马王堆汉墓 帛书版《老子》甲乙本 MaWangDui Han Tomb LaoZi Silk Scrolls

In 1973, an excavation at Hunan Changsha MaWangDui Han Tomb #3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三號墓) uncovered numerous ancient artifacts and a silk scroll version of the "DaoDeJing" known as 老子五千言, meaning "LaoZi's 5000-Words".

Interestingly, in this 《老子甲乙本》, the De Chapter (德經) came before the Dao Chapter (道經).

Thus, it should be called DeDaoJing (德道經) instead of DaoDeJing (道德經).

Upon comparison, it was later discovered that in the common DaoDeJing, more than 139 parts have been altered, and hence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teachings was corrupted. The 帛书版 德道經 thus became the more reliable version.

Here i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帛书版 versus the 通行版:

https://zhuanlan.zhihu.com/p/471322081

郭店楚墓 竹简版《老子》甲乙丙本 GuoDian Chu Tomb Bamboo Scrolls LaoZi

In 1994, tomb raiders were arrested after discovering an extremely well-preserved corpse and various artefacts at the Hubei JingMen GuoDian Tomb #1. Among the artefacts is the writings of LaoZi in the form of bamboo scrolls. This version of the DeDaoJing dates back to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郭店版德道經 comes in 3 scrolls - 甲, 乙 & 丙, and only has 2046 words.

DeDaoJing_edited.jpg

马王堆汉墓 帛书版《老子》甲乙本

 

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墓,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三号墓共出土随葬器物1,000余件,其中包括著名的帛书。其中的内容有《易经》、《老子》、《战国策》。

《德道經》為什麼不叫《道德經》,因為帛書《老子》原文順序是《德經》在前,《道經》在後,世傳版本《道德經》順序正好相反,而且有些篇章順序與帛書《老子》原文不符,造成世傳版本出現注釋謬誤。

郭店楚墓 竹简版《老子》甲乙丙本

郭店楚墓竹簡,簡稱郭店楚簡,是指1994年10月於中國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編號為郭店一號的楚國墓室中發現的竹簡。大概成書於戰國中期,有中國最早的書籍之稱。

​​

帛书版 老子《德道经》原文

《德經》

第一章(今本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第二章(今本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其誡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榖。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譽無譽。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硌硌若石。

第三章(今本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昧,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免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褒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第四章(今本第四十章)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第五章(今本第四十二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古人之所教,亦我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其死,我將以為學父。

第六章(今本第四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能及之矣。

第七章(今本第四十四章)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第八章(今本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肭。躁勝寒,靜勝熱,清靜可以為天下正。

第九章(今本第四十六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第十章(今本第四十七章)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窺於牖,以知天道。其出彌遠者,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弗為而成。

第十一章(今本第四十八章)

為學者日益,聞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以為。取天下也,恆無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

第十二章(今本第四十九章)

聖人恆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聖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聖人皆孩子。

第十三章(今本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聞攝其生者,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第十四章(今本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德。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爵也,而恆自然也。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弗有也,為而弗持也,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第十五章(今本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㙂,閉其門,終身不勤。啟其㙂,濟其事,終身不救。

第十六章(今本第五十三章)

使我介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徑,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而資財有餘。是謂盜竽,非道也哉!

第十七章(今本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著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第十八章(今本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不蜇,攫鳥猛獸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會而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即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十九章(今本第五十六章)

知者弗言,言者弗知。塞其㙂,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第二十章(今本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邦,以奇治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哉?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滋昏。人多智巧,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第二十一章(今本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惇惇。其政察察,其民㹟㹟。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廉而不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第二十二章(今本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是謂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也。

第二十三章(今本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神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也。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第二十四章(今本第六十一章)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恆以靜勝牡。為其靜也,故宜為下。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故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則大者宜為下。

第二十五章(今本第六十二章)

道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寶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駟馬,不若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不謂求以得,有罪以免與!故為天下貴。

第二十六章(今本第六十三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其易也,為大乎其細也。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於無難。

第二十七章(今本第六十四章)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破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 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幾成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第二十八章(今本第六十五章)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夫民之難治也,以其智也。故以智治邦,邦之賊也。以不智治邦,邦之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也,乃至大順。

第二十九章(今本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後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也。天下皆樂推而弗厭也。非以其無爭與,故天下莫能與爭。

第三十章(今本第八十章)

小邦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毋用,使民重死而遠徙,有舟車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第三十一章(今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善者不多,多者不善。聖人無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矣,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

第三十二章(今本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謂我大,大而不肖。夫唯不肖,故能大;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恆有三寶,持而寶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器長。今舍其慈,且勇;舍其儉,且廣;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汝以慈垣之。

第三十三章(今本第六十八章)

故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是謂配天;古之極也。

第三十四章(今本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大於無敵,無敵近亡吾寶矣。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第三十五章(今本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第三十六章(今本第七十一章)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病病也,是以不病。

第三十七章(今本第七十二章)

民之不畏威,則大威將至矣。毋狹其所居,毋厭其所生。夫唯弗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故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今本第七十三章)

勇於敢者則殺,勇於不敢者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天之道,不戰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第三十九章(今本第七十四章)

若民恆且不畏死,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且畏死,而為奇者吾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恆且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代司殺者,是代大匠斫也。夫代大匠斫者,則希不傷其手矣。

第四十章(今本第七十五章)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也,是以不治。民之輕死也,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第四十一章(今本第七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筋韌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者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烘。故強大居下,柔弱居上。

第四十二章(今本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第四十三章(今本第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也。柔之勝剛也,弱之勝強也,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是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謂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謂天下之王。正言若反。

第四十四章(今本第七十九章)

和大怨,必有餘怨,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持右契,而不以責於人。故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夫天道無親,恆與善人。


《道經》

第四十五章(今本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四十六章(今本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第四十七章(今本第三章)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智無欲也,使夫智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第四十八章(今本第四章)

道盅,而用之又弗盈也。淵呵,似萬物之宗。銼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也,象帝之先。

第四十九章(今本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第五十章(今本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勤。

第五十一章(今本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

第五十二章(今本第八章)

上善似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五十三章(今本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五十四章(今本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摶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鑒,能毋疵乎?愛民治國,能毋以智乎?天門啟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生之畜之,生而弗有,長而弗宰也,是謂玄德。

第五十五章(今本第十一章)

三十輻同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也。埏埴為器,當其無,有填器之用也。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五十六章(今本第十二章)

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而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五十七章(今本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之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如可以寄天下矣。

第五十八章(今本第十四章)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皦,其下不昧,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忽恍。隨而不見其後,迎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五十九章(今本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曰:豫呵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客。渙呵其若凌釋。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第六十章(今本第十六章)

致虛極也,守靜篤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六十一章(今本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猶呵,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姓謂我自然。

第六十二章(今本第十八章)

故大道廢,安有仁義。智慧出,安有大偽。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亂,安有貞臣。

第六十三章(今本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第六十四章(今本第二十章)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望呵,其未央哉!眾人熙熙,若饗於太牢,而春登台。我泊焉未兆,若嬰兒未咳。累呵,似無所歸。眾人皆有餘,我獨匱,我愚人之心也,沌沌呵。俗人昭昭,我獨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獨悶悶呵。忽呵,其若海。恍呵,其若無所止。眾人皆有以,我獨頑以鄙。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六十五章(今本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恍唯惚。惚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其中有情呵。其情甚真,其中有信。至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也?以此。

第六十六章(今本二十四章,章節不同)

企者不立,自是者不彰,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居。

第六十七章(今本二十二四章,章節不同)

曲則全,枉則正,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自是故彰,不自見故明,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弗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全者,豈語哉?誠全歸之。

第六十八章(今本二十三章,章節不同)

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第六十九章(今本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呵寥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七十章(今本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營觀,燕處則超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輕於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

第七十一章(今本第二十七章)

善行者無轍跡,善言者無瑕謫。善數者不以籌策。善閉者無關鑰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無繩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聖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材,是謂襲明。故善人,善人之師。不善人,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乎大迷!是謂妙要。

第七十二章(今本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第七十三章(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弗得已。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隨,或噓或吹,或強或贏,或培或墮,是以聖人去甚,去泰,去奢。

第七十四章(今本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於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之。善者果而已矣,毋以取強焉。果而毋驕,果而毋矜,果而毋伐,果而毋得已居,是謂果而不強。物壯而老,是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第七十五章(今本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物或惡之,故有道者弗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勿美也,若美之,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不可以得志於天下矣。是以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殺人眾,以悲哀立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第七十六章(今本第三十二章)

道恆無名,朴雖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以雨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也。

第七十七章(今本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勝人者有力也,自勝者強也。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者久也,死不而亡者壽也。

第七十八章(今本第三十四章)

道泛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

第七十九章(今本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之出言也,曰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也,聽之不足聞也,用之不可既也。

第八十章(今本第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去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強。魚不脫於淵,邦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八十一章(第三十七章)

道恆無名,侯王若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鎮之以無名之朴,夫將不欲。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Explanation:


https://zhuanlan.zhihu.com/p/449172217

https://www.zhihu.com/column/c_1175409358627807232

郭店楚简《老子》释文

 

甲本

絶智弃辩,民利百倍。絶巧弃利,盗贼无有。絶化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文不足,故命之有所嘱。视素保朴,少私寡欲。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歬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远乎其如释;屯乎其如,沌乎其如浊。谁能浊以靖者?将徐清;谁能牝以主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𣅈如始。此无败事矣。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専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道恒无为也;侯王如能守之,而万物将自为。为而欲作,将正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足以静,万物将自定。大,小之;〔多,少之。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猷难之,故终无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也,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此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亡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治也,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也。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小,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之,知之所以不殆。道之在天下也,譬犹江海之与小谷。

有象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独立不亥,可以灒樘煜履浮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转,转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犹橐𥷬与。虚而不屈,冲而愈出。至虚,恒也;守冲,笃也。万物旁作,居以顾复也。天道云云,各复其根。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谋也;其膬也,易判也;其几也,易㣤也。为之于其无有,治之于其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藟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闭其兑,塞其门,和其广,同其尘,畜其鋭,解其忿,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彰而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为,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朴。

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阳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隘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返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亡。持而浧之,不若其已;揣而鋭之,不可长保也。金玉浧室,莫能守也;贵富而乔,自遗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乙本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则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也。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也。无为而无不为。絶学无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也,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去天下矣。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学,夷道如类,进道如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广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质贞如渝。大方无隅,大器曼成。大音声,天象无坓,道……

闭其门,塞其兑,终身不痗。启其兑,塞其事,终身不治。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穷。大巧若拙,大呈若诎,大直若屈。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子孙以其祭祀不絶。修之身,其德乃贞;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攸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以此〕。

丙本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安有不信。猷乎,其贵言也。成事遂功,而百姓谓我自然也。故大道废,安有仁义。智慧出,安有大伪。六亲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乱,安有贞臣。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故道之出言,淡呵其无味也。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而不可既也。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銛袭为上,弗美也。美之,是乐杀人。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故吉事上左,丧事上右。是以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故杀人众,则以哀悲涖之;战胜,则以丧礼居之。为之者败之,执之者失之。圣人无为,故无败也。〔无执,故无失也〕。慎终若始,则无败事矣。人之从事也,恒于其且成也败之。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专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

Video1

老子帛书版《德道经》

Video2
Video1

老子真本

Video2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