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六韬 (太公兵法)

 

《六韬》是中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又称《姜太公六韬》或《太公兵法》。旧题周朝的姜尚著,普遍认为是后人依托,作者已不可考,現一般认为此书成于战国时代。全書以問答形式呈現,以周武王設問、姜太公答之,來探討各種古代軍政議題。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史記·留侯世家》則記載張良在流亡時認識了隱士黃石公,受贈《太公兵法》,潛心苦讀十年而有成。宋神宗元豐年間,《六韜》被列為《武經七書》之一,為武學必讀之書。《六韜》在16世紀傳入日本,18世紀傳入歐洲,現今已翻譯成英語、法語等多種文字。

《六韜》一直被懷疑為偽書,特別是清代,更被確定為偽書。然而,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西漢古墓中,發現了大批竹簡,其中就有《六韜》的五十多枚,證明《六韜》至少在西漢時已廣泛流傳。

《六韜》通過周文王、武王與姜太公呂望對話的形式,論述治國、治軍和指導戰爭的理論、原則,今本共分六卷。分别以文、武、龙、虎、豹、犬为标题,各为一卷,共六十一篇,近二万字。

  • 文韜:論治國用人的韜略

  • 武韜:講用兵的韜略

  • 龍韜:論軍事組織

  • 虎韜:論戰爭環境以及武器與佈陣

  • 豹韜:論戰術

  • 犬韜:論軍隊的指揮訓練

 

六韬 (太公兵法)

卷一

《文韬》内分《文师》 [2]《盈虚》《国务》《大礼》《明傅》《六守》《守土》《守国》《上贤》《举贤》《赏罚》《兵道》十二篇,主要论述作战前如何充实国家的实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作好战争准备。如对内先要富国强民,对人民进行教育训练,使之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对外要掌握敌方的情况,注意保守自己的秘密,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卷二

《武韬》内分《发启》《文启》《文伐》《顺启》《三疑》五篇,有的版本把“《兵道》”列于《三疑》前。这一卷主要论述取得政权及对敌斗争的策略,强调在作战前必须先对敌我双方的情况了如指掌,进行比较,以己之长克敌之短,才能制胜。

 

卷三

《龙韬》内分《王翼》《论将》《选将》《主将》《将威》《励军》《阴符》《阴书》《军势》《奇兵》《五音》《兵征》《农器》十三篇,主要论述军事指挥和兵力部署的艺术,指出在战争中要调动对方,选择将帅、严明纪律,然后确定如何发号令、通信息。还指出要注意天时地利、武器装备和物质供应等。

 

卷四

《虎韬》内分《军用》《三阵》《疾战》《必出》《军略》《临境》《动静》《金鼓》《绝道》《略地》《火战》《垒虚》十二篇,主要论述在宽阔地区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五

《豹韬》内分《林战》《突战》《帮强》《敌武》《山兵》《泽兵》《少众》《分险》八篇,主要论述在各种特殊的地形作战中的战术及其他应注意的问题。

 

卷六

《犬韬》内分《分合》《武锋》《练士》《教战》《均兵》《武车士》《武骑士》《战骑》《战车》《战步》等十篇,主要论述教练与编选士卒以及各种兵种如何配合作战,以发挥军队效能等问题。

*Link to LiuTao Full Text

bottom of page